最近,在小程序生态里跟诱导分享相关的案例、规则接连出现,晓程序观察也写了两篇与诱导分享有关的文章:

《nbsp;突发!史上最严小程序分享禁令,本月内全部完成!》

《刷屏24小时“惨遭”微信斩杀:立问人脉被封背后的“四宗罪”》nbsp;

引来许多粉丝后台留言,咨询与之相关的问题。

所以我们决定给大家送个“福利”,总结一下,让商家闻之色变的“诱导分享”,究竟是个什么玩意?它的边界和红线是什么?商家在做推广活动的时候要用什么设计思路来避免涉及“诱导分享”?今天,我们就用案例(包括违规和不违规的)来为大家解析一下“诱导分享”。

注意!这些做法会触碰红线

先看一组数据,据新榜统计,在2018年1月份违规的0个小程序当中,涉嫌“诱导分享”被封的就有37个,占据违规总数的30.8%,在所以违规类型中排名第一。

接着我们研究了十几个涉嫌“诱导分享”的小程序,发现它们有以下这两个共同特征:

1、大量的诱导性敏感词

许多“诱导分享”的活动,在标题和文案上都充斥着nbsp;“分享、转发、助力”等词汇,这一类敏感词,很容易让人想到“诱导分享”。可以说,使用这种敏感词就已经在“诱导分享”边缘试探。

《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》里明确提到“诱导分享”包括:5.1.3胁迫、煽动用户分享关注:用夸张言语来胁迫、引诱用户分享关注

举例而言,曾一向在腾讯系内被视为清流、楷模的摩拜单车小程序,却也“自甘堕落”,触犯了“诱导分享”,试着从文案设计上来看:

在“骑行领红包”的活动中,摩拜用加粗的字体标出“还想赚更多”,下面写着“分享至3个群以上的用户将获得赏金双倍”。而小程序主界面上也提示“给你好友发红包,你也能赚现金赏金”,可以说简直是明目张胆地在诱导用户进行分享了。

nbsp;

2、先分享后获利的模式

nbsp;夸张的敏感词只是判断“诱导分享”的第一层滤网,而“先分享后获利”的玩法才是判断“诱导分享”的主要依据。可以看出来,几乎90%以上涉及“诱导分享”的小程序都命中了这个玩法逻辑。

在各大微信群里“横行霸道”的拼多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,比如拼多多“每天分100万现金红包”的活动,要求用户邀请好友来一同拆红包,并在规则里明确说红包发起次数不限,但是不能多次帮同一好友拆红包

这等于在说:“想要获得红包,先帮我多拉几个新用户来”,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的把戏。拼多多CEO黄峥在接受采访时却对违规不置可否:“如果有人认为我们是利用规则起来的,他也看得懂,他为什么起不来”。

可是,事实是这样吗?

《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》5.1.2里规定:利诱用户分享关注分享关注后对用户有奖励。包括但不限于:分享关注后获得礼品(包括但不限于现金、红包、实物奖品虚拟奖品等),分享关注后获得或增加抽奖机会。nbsp;

站在规则的角度看拼多多这种邀请好友拆红包的方式,即分享→拆红包→获得礼品,简直是违规的“最佳示范”。

但是注意,这里说的“获利”不仅仅是简单的现金、赏金,还包括积分、集卡、优惠券、减免金,甚至前段时间小游戏分享后复活,都算“获利”。

《微信小程序平台运营规范》5.1.1里规定:强制用户分享关注分享关注后才能继续下一步操作。包括但不限于:分享关注后方可解锁功能或能力,分享关注后方查阅、下载图片或视频等。

3、使用“连环计”也是诱导分享

除了上面两点,还有一种方式属于诱导分享,我们来看下这个违规案例:

Step 1:用户领取了第一个红包之后,分享第二个群才能领第二个红包

Step 2:第一个红包不能直接提现,需要至少参加一次活动;

Step 3:完成活动后想要提现,还必须加客服的个人微信。

这一系列操作即想完成分享(做裂变),又要强制参加活动(做营销),还要加个人微信(做引流),真是相当贪心,最无法忽视的是,小程序主体类目为“计算类”,跟社交红包一点关系也没,真是违规违到姥姥家了。

可以看出,这些行为之所以是“诱导分享”,是因为它们都并非源于用户的自发分享,而是由商家刻意用利益引导而来,这种趋势一旦泛滥,将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,难怪微信团队如此严厉了。

此外,我们发现小程序的分享方式再恶劣,也多是非强制的,而小游戏刚发布时,很多只能通过转发复活,这是十分恶劣的强制性转发。因此,微信不久就封禁了这一类小游戏,并且警告小游戏开发者不能滥用分享,否则将会下架处理,惩罚力度远远高于小程序。

4、先获利后分享,游走在违规边缘

前面萤连长提到,先分享后获利是100%的违规行为,那么反过来先获利后分享呢?从字面上来看不违规,但其实已经在违规的边缘游走。

举例而言,微保小程序其中一款产品“微车保”的助力领红包活动,是这样设计的:用户先领取红包,提示邀请好友助力之后可以再收到一个随机的红包,最终满1元可以提现到微信。

这样的设计并不违背《微信小程序平台规范》,但关键是满1元可以提现,而首次领取红包多在1元以下,用户想要提现必须至少分享一次。从字面上看不是诱导分享,玩法上其实也是诱导分享,有一种强制的意味在里面。

所以这是一种不好的玩法,在“诱导分享”的锋尖上游走,但这种玩法设计思路值得借鉴。

如何才能避免“诱导分享”?

微信坐拥10亿用户,是中国“最肥”的一只流量肥羊,因而,商家宁愿铤而走险,即便被封,也要来薅微信的羊毛。而小程序因为其无缝触达十亿用户的特性,成为了商家“薅羊毛”的重要工具

其实,微信并不反对商家“薅羊毛”,甚至小程序就是微信开发的“高效薅毛工具”,如何设计玩法,在不影响用户的体验的前提下合理地“薅”,才是商家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
基于这个思路,我们总结了几种不违规的推广玩法供大家参考:

1、基于人性导向nbsp;

引起用户分享,其实并不是只能利用诱导的方式,前阵子火遍朋友圈的“西瓜足迹”,就没有对用户的分享做出奖励,“西瓜足迹”之所以能够刷屏是因为通过点亮用户出行足迹,满足了一种炫耀经历的心理,同时也引起了用户的感触、感想,从而形成自发性分享

这就是一种基于人性的玩法,孤独感、认同感、炫耀、情绪发泄,都是小程序或者活动的引爆点和附着力,从这些出发,不需要诱导,用户会自觉地分享产生裂变。

正如张小龙所说“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”。

PS:当然,“西瓜足迹”最终因为抄袭被封,说明还是要尊重版权,坚持原创~

2、游戏化设计

小程序发展一年半以来,许多人都说:小程序的玩法设计,越偏向游戏化越容易裂变传播,因为游戏的方式与小程序“轻”“无缝”等特点有天然契合度。因此,在设计小程序活动的时候,加入游戏化玩法,更能促成用户自发传播。

携程小程序的“助力抢票”活动就是如此,用户在抢票的时候,把小程序推给其他的好友,让好友助力加速,增加抢到票的机会。

这是不是也是分享后获利?其实也是,但是关键在于火车票能否抢到不确定,获利存在可能性,所以这种分享不是完全以获利为结果。

这样设计使得活动变成朋友间的社交交互动游戏,而不是分享后共同获利的行为。因此,分享行为变成游戏行为,不涉及“诱导分享”了。

数据显示,“加速抢票”功能帮助1000万用户抢到回家车票,在微信圈以及朋友圈内触达人次超过1亿人。

好了,以上应该是史上最全“诱导分享”解析了,如果你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,或者有其他想法,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交流哦~

文章来源:晓程序观察